2020级地理类专业上海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圆满完成(上)

发布者:张红发布时间:2023-08-09浏览次数:18

20235月,必赢网址bwi437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柳云龙老师、曹月娥老师、叶程程老师、李亚龙老师、赵敏老师、孟梁老师、刘睿老师、宋佳老师、王喆老师的带领下在上海市内开展了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空间分异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本次实习涉及区域为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和金山区,具体调研与考察的地点如下图所示。


在为期5天的调研考察过程中,同学们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野外自然地理各要素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自然地理各类要素的相互联系与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锻炼了利用地理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建立自然地理综合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环境地理的综合素养。


一、青浦国家野外站

520日,同学们来到青浦国家野外站,进行碳通量塔的讲解学习和植被样方调查。刘睿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碳通量塔观测的相关指标和意义。碳通量观测塔高30米,观测范围是半径1千米的圆形区域面积,主要用于实时连续地观测区域下垫面的各项大气环境指标,能量流动和植物的生长情况。梯度气象观测系统主要包括5层空气温湿度传感器,1层太阳辐射传感器,1层降水传感器,1层光量子传感器,1层气压传感器,3层土壤温度传感器,3层土壤湿度传感器,3层土壤盐分传感器,2层风速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

  下午在王喆老师的教学讲解后,同学们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植被群落调查。通过实践大家发现在10m×10m的样地上除了明显常见的乔木外,还有很多之前未曾关注到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些草本看似相像,但仔细观察却不是同一种类。虽然这些植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都看到过,但平时不会过多关注,更叫不出名字来,因此通过这次植被群落调查,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更多植物,了解并实践了科学的调查方法,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多关注脚下,生活即是地理。


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521日,同学们在柳云龙、李亚龙、赵敏、涌旭华四位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上海佘山森林公园,去探秘佘山背后的地理知识。


(一)植物地理

步入园区后,赵敏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佘山的植物,并对其种类、习性等进行界定剖析。同学们对分布在佘山的竹子、苔藓、构树、苦槠等植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了起来。上海佘山以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同学们通过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季相结构对佘山群落进行分析。在实习途中,赵敏老师提出了一些思考与任务,(1)为什么竹子在中国家喻户晓?(2)画出一种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界门纲目科属种。(3)任意找5片叶子,找出叶脉(平行脉)。(4)植物群落(模式,结构),阳光对植被的作用。


(二)土壤地理

跟随柳云龙老师的脚步,同学们了解到了植物的根劈作用,佘山的土壤性质、成土过程、土壤剖面、3D结构土层等。

1)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2)成土过程的第一步:始成过程。生物开始在裸露岩面或风化的崩解物上着生,并进行生物累积,是土壤发育的开始。上图裸露岩面上已有苔藓等植被着生,苔藓产生植物酸,跟岩石进一步产生反应。

3)土壤剖面:A层:枯枝落叶层。颜色深暗的表土,是腐植质和不易溶解的矿物质的混合体。有时在A层的上部有一层疏松的有机质层称O层。A层中的金属离子多数会被淋溶至B层,又称淋溶带。B层:淀积层。由A层溶解下来的矿物质都在这一层中沉淀,所以氧化铁和铝以及黏土的物质较丰富。B层的质地较A层为细,结构也更为紧密。C层:母质层,为半风化的碎石块。


(三)地质地貌

李亚龙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佘山的地质构造,岩床、岩墙、岩基、岩珠等概念,岩石分类,如何描述岩层,地质作用等,指导我们利用地质罗盘对地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进行测量。

知识点简介:

1、流纹岩,酸性喷出岩,具有斑状结构、流纹构造;安山岩,中性喷出岩,时代为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

2、描述岩层的主要特征,包括地层岩石颜色、产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佘山以流纹岩为主,也可见闪长斑岩岩墙(侵入岩)。

3、地质运动可以形成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常见的为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进一步可分为断层和节理。佘山可见大量节理发育,因构造作用下岩层发生破裂形成。断层和节理需要实地测量它们的走向,倾向与倾角。

黑色侵入岩(闪长斑岩),红色喷出岩(流纹岩)


供稿: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